新闻资讯 分类>>
饭菜可口价格合理老年餐桌受欢迎如何走得更远?盛世777国际
日前,商务部等13部门公布全国第三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共计70个。加上前两批公布的80个试点地区盛世777国际,目前,“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已经达到了省级全覆盖。
在便民生活圈建设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服务“一老一小”。今年7月出台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也明确提出,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
近年来,各地在积极推行老年人助餐服务,探索发展如社区食堂、老年餐桌、长者食堂等服务设施。这能否满足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
总台央视记者 王瑄:做饭难、就餐难是老年人晚年生活最为头疼的事情,特别是对于高龄、孤寡、空巢和失能老人而言,如何能解决好一日三餐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走进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的老年餐厅,记者就看到墙上挂着老年餐的菜品和价格,以套餐的形式从15元到35元不等。中午11点,餐台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来吃饭的大多数是周边居住的老人。
除了这家老年餐桌,记者又走访了北京其他街道的几家老年餐桌,每家餐厅中午就餐的人流量都很大,有老人带着孩子来的,还有一些在周边工作的年轻人。
“老年餐桌”不仅服务老年朋友,也得到不少年轻人的青睐。社区街道开设老年餐桌,给居住在周边的居民解决一日三餐的大问题,可是还有不少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群体,他们的吃饭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
家住北京新街口的葛阿姨,今年已经80多岁了,2006年做了一个大手术,之后就很少出门了,社区街道及时把葛阿姨的情况反映给定点老年餐桌,从那之后十几年风雨无阻。
葛阿姨:太解决问题了,这老年餐我自己又做不了,买东西还得费事,所以这老年餐对于我来说是很重要的。
像葛阿姨这样的老人,社区还有很多,如何能保证他们的一日三餐,也是老年餐桌主要工作。
北京什刹海街道华方居家养老配餐中心 黄永周:我们日常配餐是中午125份左右,晚上还有40份。老人加餐我们就会单独有订餐记录,我们在这个群里边就会通知,假如说老人去医院,配餐暂停或者增加了,我们就都会发到配餐群里边。
黄师傅已经从事养老配餐15年了,他告诉记者,养老配餐一直都是微利薄利,甚至大部分是亏钱在做,虽然有一部分补助,但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在经营模式上也是以老人餐为主,兼配送一些社会餐饮,这样用社会餐饮来盈余来贴补养老配餐这块的亏损。而且,目前餐厅的员工都是身兼数职,后厨的厨师做完餐以后还要兼职要去送餐,一岗多责可以省去一些劳动力。
北京什刹海街道华方居家养老配餐中心 黄永周:养老配餐这一块儿就是为了这些老人服务,因为每个人都会老的,我们在做这个的时候,也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争取做得更好。
想长期办好“老年餐桌”,离不开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合力。一方面要加强监管,让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另一方面还要解决好持续运营的问题。如何能让公益事业与长效发展实现平衡,各地也在不断探索新模式。山东济南就运用智慧化、信息化手段,打造了“普惠+优待”的智慧长者助餐服务模式。
临近中午,82岁的济南市民刘兆慧来到家门口的街道助餐点,办理了助餐补助信息登记。没过几分钟,老人就得到了后台的信息认证,以后再到全市任何一个助餐点就餐,只需简单刷脸,就可以在政府限价套餐的基础上再享受2元的优惠。
济南市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居民 刘兆慧:所有的资料一刷就出来了,挺适合老年人,而且这里的饭菜质量也挺好。
济南市建立了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大数据库。依托济南市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专门开发建立了全市统一的长者助餐服务支持系统,在民政部门备案的全部助餐点都可接入这一系统。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遇到恶劣天气不便外出时,老人们还可以通过拨打服务热线或者微信群内订餐,由助餐点工作人员送餐上门。
济南市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街道助餐点工作人员 庞艳萍:我们工作人员手机里也都下载了一个软件,这样我们上门送餐的时候,也可以实现刷脸,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送餐效率。
如今在济南,智慧长者助餐服务模式已经全面推开,而对助餐对象进行精准界定、识别,是确保补贴资金“好钢用到刀刃上”的关键,其中大数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济南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 孔彬:只要老人一刷脸,他什么时间、在哪个助餐点吃饭、该享受什么的待遇,相关的信息都会第一时间上传到我们的市级平台,各个站点垫支的老年人补贴,包括需申请的流量的补助数据,全都是自动生成的,保障了我们的补贴发放既准确又便利。
截至目前,数据平台上联网的助餐站点已经有400多个,济南全市平均每天有近万名老年人从智慧长者助餐服务中获益。
对于很多独居老人来说,面临的不仅是吃饭的难题,还有普遍存在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孤独感。天津市河东区根据老年人的这些需求,丰富完善老年餐桌的功能,不仅解决老人的吃饭难问题,还让老年餐桌成为不少老人聊天交流的一个平台。
一勺面糊,磕上鸡蛋,一气呵成,热腾腾、香喷喷的煎饼就做好了。再来一碗老豆腐,或搭配一碗豆浆,这几乎是每个地道天津人早点必选项。这家经营着20多种早点的小店,是一家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老年餐桌。因为价格实惠、味道可口,深受周边老人的欢迎。
天津市民房拦群:来了几趟,一看挺好。我吃的煎饼,豆浆,挺合胃口的。他不但有老味儿,中午还有炒菜,像丸子,肉类的,也适合老年人吃。
在天津市河东区向阳楼街道,老年人就有近6000人。老年餐桌面积大60多平方米,能够提供30多位老人同时就餐。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的老年人就餐后,不仅没走,还围在一桌,聊起了家常。
天津市民 张伯礼:吃完早点,跟老哥几个,老姐妹们,坐一块,聊聊天,说说话,现在的生活过得挺愉快。
住在晨光楼社区的张大爷,今年70多岁,平时子女不在身边,每天的三餐起居外,就想找个人跟他聊聊天,向阳楼街道走访了解到,像张大爷这样有社交需求的老人不在少数,街道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5万人,其中高龄、独居、空巢老人较多且情况复杂。了解到老人的需求,因为没有固定的地点、共同的话题等问题,街道社区主动撮合起了朋友圈,指导辖区内老年餐桌延长服务时间,提供聊天环境,并且把部分两人桌椅换成四人桌,为老年人打破社交壁垒。
记者在辖区内的另一处养老服务中心看到,虽然还没到午餐时间,很多老年人却提前来到这里。
天津市民 鲍阿姨:组织老年活动,看电影、唱歌、跳舞,这样心情就特别好,感觉很幸福。
目前,天津河东区已累计建成运行25家一级老年食堂,依托辖区内168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二级养老服务助餐点,实现养老助餐服务全区的全覆盖。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 杜鹏:把优质的养老服务资源下沉到老年人的身边周边,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老年的助餐,老年的餐桌,这是在社区养老服务里头需求量最大的一项。在就餐的过程中,还有更多的老年人之间一个交流的环境,能够使这样的老年餐桌的发展,能够更加可持续。
记者在几天的走访中发现,在全国的养老助餐点,并不是每家老年餐桌都是运营良好,因为经营困难而关店的老年餐桌也不在少数。如何能让老年餐桌走得更远更好呢?
这种社区食堂,就是为了解决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做饭难、吃饭难问题。虽然社区食堂的数量在逐渐增加,但和庞大的需求比,远远不够。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不少老人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不得不乘车前往离家几公里的老年餐桌就餐。
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全市一共有1476家养老助餐点,并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来降低助餐点运营成本。但因为老年餐桌定价低、人员不足,微薄的收入与日常的开销不成正比。
北京广外街道天泰永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刘林:我们的运营成本也比较高,但是我们对老人要有一定折扣,所以说我们只能采用社会化和老年餐厅并行的方式,这样的话就省得资源浪费,相互支撑着,还能保证我们正常的运营。
还有一些老年餐桌,所在的社区每日来吃饭或者订餐的老年人也就二三十个,客流量太少,虽然政府减免了房租、水电等费用,还给了资金支持,但还是入不敷出。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 杜鹏:好的老年餐桌或者说好的社区食堂,它能发展起来,它都能很清楚我这个地方有多少老人,你才能知道我这个服务的量有多少。那我在这儿设立一个老年餐桌,它总有一个覆盖的半径,总要有一定的人群、顾客,它才能够生存下去,我们还是要有一个评估。